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/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) 

病人上腹部痛求診,醫師安排做胃鏡,病人不敢:「聽說胃鏡很痛,我不敢做!」 

醫師說:「現有無痛的方法,打針睡著,睡醒就做好了,要不要?」 

「把管子放到胃裡,我還是怕怕的。」 

「那怎麼辦?」

「醫師,你先開胃藥給我吃。」 

「不行,妳痛那麼久了,要先有診斷才能下藥!」病人還是不從。 

「萬一是胃癌怎麼辦? 妳怕死還是怕痛?怕痛就不要做,怕死就不要怕痛!」「我怕死怕死!有可能是胃癌嗎?萬一是胃癌發現太晚就完了,我做好了。」 

這樣的劇情,不斷地在診間上演。 

上腹痛就是俗語說的「胃痛」,幾乎每個人都有經驗,大部分情況下胃痛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引起,少部分也有可能是胃癌所致,因此要確切診斷只能做胃鏡檢查。但由於作胃鏡會痛的惡名遠播,許多病人小生怕怕,也可做傳統的喝顯影劑攝影,雖然較無痛苦,但診斷價值不大,因此越來越少人使用。 

近年來,全身麻醉之下做胃鏡越來越普遍,以靜脈注射麻醉藥之後,病人就呼呼睡著了。醒來之後胃鏡已經做好,不僅胃鏡還可同時做大腸鏡,因此越來越多醫院採用這種方法。 

事實上,胃痛不一定是胃在痛,也可能是肝癌引起的痛,或膽結石、胰臟癌在痛,因此胃痛的病人醫師通常先會安排無痛超音波檢查,以找出病因。但對胃腸病,超音波通常無法診斷,因此如果超音波正常,但胃痛一直存在,病人只好忍痛做胃鏡了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ngjiu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